1955年,我军在颁授的175位开国中将之中,有一位身材并不高大,但极具聪慧与机敏。他在战争年代凭着聪明才智和灵活处事的方法,出色地完成了政工组织的各项工作,赢得了同僚与战友的高度认可。然而建国之后,这位将领并未将主要心思放在国防建设与军队的现代化上,反而沉迷于人情世故、权力博弈与层层叠叠的争斗中,逐渐陷入算计与自作聪明的泥潭,最终自作自受地害了自己。
这位开国中将就是吴法宪。解放战争时期,他是林彪麾下的亲密战友与得力助手,长期担任第四野战军主力纵队的政委、军政委以及兵团政治部主任等要津职位。就他的革命时期的实际贡献而言,吴法宪确实有不少重要的成绩,因而在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开国中将军衔,颇具说服力地被外界认定为当时的军事栋梁之一。
五十年代后期,吴法宪与黄永胜、李作鹏、邱会作等原四野的多位名将同样获得显著晋升,但此时他的思想已不再单纯,仅以追逐更高的官位为目标。到了1959年,时任解放军空军政委的他开始左右逢源,在庐山会议及随后的扩大会议中屡次公开攻击彭德怀等将帅,甚至不惜编造证词,煽动舆论,借以抬高自己、压制对手。最终在一批别有用心之人的共同推动下,彭德怀的声誉与地位遭到严重挫伤,陷入信任危机的阴影之中。
展开剩余67%很多人记得在大会上,钟伟少将挺身而出维护彭德怀,和他人展开激烈辩论,最终被卫兵强行带离现场。当时与钟伟对峙的人正是吴法宪。此后,原四野的首长们接替彭德怀的部分职务,继续推动国家防务体制的调整,而吴法宪的地位也在此后逐步走高,先后担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、空军司令员等要职,成为当时军队内部实权相对集中、掌控力较强的核心人物,风光一时无两。
然而,吴法宪所在的团体野心日渐膨胀,最终酿成了严重的政治灾难,中央也在关键时刻及时察觉并介入处置。1971年9月13日,身为空军司令员的吴法宪临危受命,试图以果断手段自保。事发后,他第一时间向总理请示:要不要用导弹击落北逃的飞机?现在的导弹仍在可及之列!事件性质重大,总理遂与主席紧急商议,最终决定不要以特殊手段拦截叛逃者:并非完全不可击落,但必须审慎考虑其对国内外的影响,尤其是在大变局中需要向全国人民有所交代,一旦动用武力,极易陷入被动局面。
在这一点上,吴法宪的态度转变颇令人惊讶。毕竟,9月13日他提出用导弹击落“叛逃”的飞行器,实际上正是他多年来培育起来、信任颇深的一位老首长所拥有的优势对象。如果说这并非出自事实,那么也难以相信这是出自一位四野出身的空军司令员之口。吴法宪的思维确实异常灵活,善于权衡利弊,但遗憾的是,这种超凡的才智在新中国成立后并未被他引导走正道。
因为涉及的罪行过于严重,吴法宪在两年后被免去一切职务、开除党籍。1981年,他以结合早年战争时期的贡献而获得一定程度的减刑,最终被判刑十七年。晚年的吴法宪由女儿悉心照料,与妻子在山东省济南市过着低调而自处的生活。直到晚年光阴流逝,他在89岁时辞世,带着一生的功过参半、错综复杂的历史痕迹离开人世。
发布于:天津市通弘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