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略背景与政策驱动
2025年,国资委明确要求央企战略性重组聚焦国防安全、高端装备、商业航天三大核心领域。
航天科工集团作为资产证券化率仅18%的央企(远低于中航工业81%),成为本轮改革核心标的。
集团层面提出“资源优化、产业结构调整、资本布局优化”三大任务,推动卫星通信、飞航导弹等优质资产证券化,目标2025年资产证券化率提升至50%以上,释放万亿级资产注入潜力。
万亿资产注入:潜力巨大,影响深远
万亿资产规模初现端倪
航天产业是一个高度复杂、技术密集、资金密集的产业,涉及众多领域和环节。航天系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,积累了大量的优质资产。
据初步估算,航天系旗下拥有超过万亿规模的优质资产,涵盖航天装备制造、卫星应用、航天技术服务等多个领域。这些资产具有技术先进、市场前景广阔等特点,一旦注入上市公司,将显著提升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。
注入资产类型多样
万亿级注入资产类型丰富多样,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类:
航天装备制造资产:如运载火箭、卫星、航天器等核心装备的研发制造资产。这些资产是航天产业的基础。注入上市公司后,将有助于提升上市公司在航天装备制造领域的市场份额和竞争力。
卫星应用资产:包括卫星通信、卫星导航、卫星遥感等领域的应用资产,卫星应用市场前景十分广阔。注入相关资产将使上市公司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机遇,拓展业务领域,实现多元化发展。
航天技术服务资产:如航天发射服务、航天测控服务、航天技术咨询等服务类资产。这些资产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和盈利能力,注入上市公司后将有助于提升上市公司的服务水平和综合实力。
对资本市场和航天产业影响深远
对资本市场的影响:万亿级资产注入将引发资本市场的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。一方面,将显著提升相关上市公司的市值和股价,为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;另一方面,将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航天领域,促进航天产业与资本市场的深度融合,推动航天产业上市公司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升。
对航天产业的影响:资产证券化重组将优化航天产业资源配置,提高资产运营效率。通过将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,实现资产的证券化和市场化运作,有助于打破航天企业之间的壁垒,促进产业协同发展。同时,还将为航天科技创新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,推动航天技术不断取得新的突破,提升中国航天产业的整体竞争力。
产业影响与资本赋能
估值修复与市值增长:军工板块长期估值承压(PE从40倍降至25倍),重组通过业绩增厚推动估值修复。成飞集团上市后,中航电测市值突破1500亿元,成为军工板块龙头。
技术迭代与市场拓展:资源加速流向六代机、无人机蜂群、商业航天等领域。例如,蓝箭航天可重复使用火箭朱雀三号计划2025年首飞,中科宇航力箭二号液体火箭即将完成首飞,推动商业航天市场规模2.8万亿元加速释放。
供应链自主可控: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已达85%(如航空发动机叶片、高端轴承),减少对外依赖,提升国际竞争力。
相关概念股梳理:
航天晨光
航天三江集团资产注入预期最强标的,聚焦商业航天主业,底部筹码积聚,爆发潜力巨大。
航天电子
航天电子元器件核心平台,整合导航、测控资产,技术壁垒高,军用无人机出口需求旺盛。
航天长峰
航天二院唯一上市平台,承接导弹防御系统、空天预警等核心资产,证券化率极低,估值修复空间显著。
航天动力
航天六院唯一上市平台,承接液体火箭发动机核心资产,火箭技术民用化潜力巨大。
最后一家,也是作者为大家挖掘的一家“航天系重组”首个整合目标,预期拉满!
1、航天科工是当前资产证券化率最低的央企(万亿资产未注入),航天科工三院(飞航导弹研发基地)资产注入平台。
2、去年股权无偿划转和今年AC汽车电子资产出让,都是为重组改革置换扫清障碍,以及公司公示将聚焦航天和商业航天主业,做大做强央企增值保值。
3、当前股价仅10元出头,底部沉睡7年,所谓横有多长竖有多高,今年又是航天系改革重组元年,很有希望打出一波高度,复刻中航电测暴涨神话!
特别声明: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,不构成任何投资指导,据此买卖,盈亏自负,股市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
通弘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